搭「觀光公車」遊金門3

分類:金門景點
2013/08/04 00:00

【省錢四行程】    文◎阿魚

搭「觀光公車」遊金門3

 

 

 

 

A線第三站「文台寶塔」,座落於金門城(當地人稱「舊金城」,是金門早期的行政中心)南盤山,為內政部評定公告的二級古蹟,建於明太祖洪武年間,江夏侯周德興在建造金門城時,作為航海地標,有六百多年歷史,與「文台寶塔」同時期興建的還有前水頭附近的「茅山塔」和太武山上的「倒影塔」,合稱金門三塔,但可惜茅山、倒影先後因地震或軍事原因而毀損,後來雖有重建,但已減弱其古蹟風貌,唯獨「文台寶塔」始終屹立不搖。

 

流傳於民間的卻有一段活龍活現的風水大鬥法軼事: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得知金門有個「五馬拖車」的帝王穴,就派他的童年至交江夏侯周德興前來察看並予以鏟除,周德興發現「五馬拖車穴」就在金門城,有如五匹馬拖曳著一輛車,奔馳前進,瑞氣逼人,於是決定興建「文台寶塔」斜塔以栓住飛馬,誰知建塔之後,反而成為「磨仔心」,奔馳更為激烈,只好在前水頭另建「茅山塔」,也沒效,在西門另築「五條石」以夾束馬足,依然無效,最後決定施一狠招:在東門城外挖一個深坑,五馬奔馳至此,必會足折身殘,但奇怪的是,白天明明挖好一個大坑,晚上不知是何方神聖,竟把深坑又填滿了,日復一日,無法完成,周德興苦惱不已,某日在半夢半醒之間聽到兩個小鬼在相互議論:「欲破運勢最懼銅針烏狗血,何畏千軍萬馬摧。」周德興大悟,命人取來上述汙穢之物撒之,終於築成,從此斷了帝王穴風水。

 

「文台寶塔」位於金酒公司旁,濃濃的酒糟味,滴酒不沾的筆者聞著就快醉了,據說此地頗適合「酒鬼」來此聞香「解酒饞」,塔的後方有一家「葉氏酒釀蛋」,聽說老闆和金門高粱酒之父葉華成是叔姪關係,果真如此,倒應該嚐嚐才算不虛此行吧;塔有五層,塔身六角形,下寬上窄,上方條石刻有「奎星鰲舉」四個字,條石的下方有塊方石,雕著「魁星踢斗」圖像;塔的下方磐石刻有明神宗萬曆35年陳煇手書的「湖海清平」及「文台寶塔」,另有張大千手書的「國之金湯」等大紅墨寶。塔的南邊有明代平倭名將俞大猷所鎸「虛江嘯臥」碑碣,俞大猷字志輔,號虛江,明嘉靖十四(西元1535)年以武進士任金門千戶所,在其任內,海防堅實,盜匪畏怯,民風敦厚,俞大猷常與地方紳耆黃偉、許福、顏揚或僚等人登臨南磐山石崖上休憩,遠眺海景,或嘯或臥,因題此碣以為留念,碑碣旁有座俞大猷門生楊宏舉建造的「嘯臥亭」,可惜毀於九三砲戰,後來予以改建

 

A線的最後一站是「翟山坑道」,位於古崗的東南方海岸,坑道全長約101公尺,寬約6公尺,高約3.5公尺,水道為A字型,總長約357公尺,寬約11.5公尺,高約8公尺,平均水深2.5公尺,可容納42艘小艇進出,於八二三砲戰之後的民國52(西元1963)年間開挖,歷時三年才完成,民國87(西元1998)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,整座坑道為花崗岩壁,是金門工事的另一偉大傑作,比美太武山的擎天廳。

 

進入坑道每人皆需戴上黃色工程安全帽,人口處有一個石刻軍事標語:「毋忘在莒七大精神:一、堅忍不拔,二、團結奮鬥,三、研究發展,四、以寡擊眾,五、主動攻擊,六、防諜欺敵,七、軍民合作。」不過聽說當時的台灣兵是把「毋忘在莒」唸成諧音:「無望的代誌(沒有希望的事)」好像事實的演變就是如此。

 

翟山坑道是金門戰備工事的偉大傑作與歷史見證之一。位於古崗東南方,緊鄰海岸的小艇坑道是八二三炮戰之後,因應兩岸軍事緊張,於民國52年開挖,55322完成,主要供登陸小艇泛水回轉運補使用,大艦艇只能停靠外海,由小艇做運補,目前已做觀光用途,並自2009年起,舉辦多場「翟山音樂會」或「翟山音樂節」,邀請大提琴家張正傑及「心心南管樂坊」等音樂團體演出,氣勢磅礡、餘音裊繞的盛況與昔日敵我對峙的緊張氛圍相比,真有天壤之別,所有經過慘痛戰事的金門人都有「戰爭與和平」的深刻體悟,他們知道不管誰輸誰贏,沒有和大陸「硬踫硬」的本錢。 

 

A線結束,中午在後浦街區閒逛,被地瓜、殺狗「攔截」到,相偕到三妹的南門住家吃她親身下廚烹煮的道地蚵仔麵線,聊著聊著,急忙出門,趕赴最後一線──B線觀光公車的行程。

 

下午一點二十五分回到金城車站,幾乎是原班人馬繼續上路,B線原來的行程是金城車站後面二樓入口的金城民防坑道,卻因坑道淹水而暫時封閉,只好臨時換個景點──距離金城車站僅數百公尺之遠的「總兵署」。

 

座落於金城鎮浯江路53號的「金城鎮總兵署」,原為明代會元傳臚許獬的書齋「叢青軒」,為一幢四進左右兩廊屋式的四合院建築,長72公尺 ,寬22公尺 ,共1540平方公尺 ,有三川門、大堂、穿堂、內署、內宅,一進為儀門、衙門口;二進為大堂,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;三進為內署;四進為內宅,地下室有座陰森森的刑房,逼真的蠟像囚犯,遊客常不小心被嚇到。

 

 

 

擔任總兵署導覽的是來自台灣的「金門通」李錫奎,對金門的歷史如數家珍,他說金門的文化根源可追溯到七、八千年前,與卑南文化並駕齊驅,歷史上有紀錄的,從西元317年,晉時六大姓移居金門,西元804年(唐貞元19年)牧馬侯陳淵屯墾金門,歷代以來,金門出了不少能人,明文官、清武將,有「九里三提督,百步一總兵」的美譽。

 

清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金門鎮二品總兵陳龍自金門城遷治後浦,以叢青軒為「金門鎮總兵署」,民國4年(1915年)金門設縣,「總兵署」即為縣府所在地;民國38(1949)年,改為金防部及福建省政府;民國46(1957)年改為金門政務委員會,民國81(1992)年11月17日 ,金門解除戰地政務;民國84(1995)年斥資整修,現為國家三級古蹟。

 

來到「總兵署」,更不能錯過後院的那棵百年木棉樹,這棵號稱三百多年歷史的老樹,實際上只有一百多年,但據說是目前亞洲地區最大的木棉樹,樹幹上有個金門縣林務局編號E014的告示牌,寫著:「學名:Bombax  celba,科名:木棉科,別名:斑芝樹,尺度:胸高直徑93公分樹高21公尺,冠幅422.7平方公尺。」等官方紀錄資訊【註:目前最新資料胸高直徑約130左右、樹高12.5公尺、冠幅773平方公尺,每年四、五月間是木棉花開的季節,橘紅色的木棉花落滿地面或屋頂上,頗為壯觀。

 

B線第二站,也是最主要的重頭戲景點──「和平紀念園區」,而最吸引人的就是搭乘電瓶車遊覽古寧頭戰史館、北山播音牆、北山海堤、雙鯉湖溼地自然中心,長達二個多小時的行程都由十一人座的電瓶車代步。

 

第一個停靠點古寧頭戰史館,此館為民國72年,由當時為上將的金防部司令官宋心濂所興建、73(1984)年完成,民國89(2000)年由金防部移交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,民國90(2001)年對外開放。

 

館內十二幅大型油畫,由賴武雄、施並錫、郭軔、金哲夫、劉文煒、陳慶熇、陳輝東、謝孝德、劉平衡、劉煜、方向、顧重光等名家執筆,分別題為「戰備整備、渡海夜襲、嚨口海灘、登陸激戰、指揮反擊、壯烈成仁、古寧巷戰、火燒船隻、崖下俘虜、光榮校閱」,描繪出當時戰況之慘烈。

 

正廳門口一幅「蔣公與胡璉將軍」則是楊興生所畫,油畫前面一對象牙,原本陳列在總統府進門的大廳,時任總統的蔣經國先生,在民國74(1995)年頒贈給戰史館珍藏,是「鎮館之寶」。

 

古寧頭戰役,發生於民國38(1949)年10月25日凌晨,國共兩軍雙方肉搏激戰56小時,終於將共軍擊敗,總計生俘7千餘人,奠定台海分治的基礎,蔣經國先生都說:「古寧頭戰役,是國民黨的轉折點。」胡璉將軍也說:「古寧頭戰役的勝利既是軍事上的,也是政治上的,更是精神上的。」

 

古寧頭戰役也是國共的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正面作戰,民國38(1949)年1月徐蚌會戰,國民黨失利,時局急轉直下,4月江陰淪陷,8月福州失守,1949年10月1日 ,毛澤東北京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,10月17日,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,國軍轉進金門。中共想先攻占金門、再取澎湖,以作為進犯台灣的根據地。因此乃於38年10月24日夜,解放軍28軍、29軍所屬的部隊9086人(中共官方說法),於當晚9時,分乘200餘艘各型船艇,開向金門,可惜天公不作美,原訂在金門中央最狹窄的腰部登陸,準備把金門一切為二,因潮流向西,25日凌晨1點半,船舶漂流到西邊的嚨口、後沙、古寧頭。中共部隊強行在嚨口、東一點紅附近,朝古寧地區登陸,國共二軍在古寧頭地區發生激戰,在10月27日晨徹底摧毀來犯共軍,生俘7364人(解放軍說法是:倖存被俘者僅3,900餘人),我方陣亡3500人(國軍自己公佈的1267人,加上就地補入的解放軍俘虜2000人)取得輝煌的勝利,此役後人稱為「古寧頭戰役」。

 

1024早上,金門守軍高層召開作戰會議,由湯恩伯主持,湯恩伯雖在大陸內戰中屢遭解放軍重挫,但此時,仍以堅定語氣指出:解放軍不攻金門則已,若攻金門必定會在金門西部的嚨口至東一點紅之間海岸搶灘登陸,要求坦克部隊於該處加強步兵青年軍201師步兵、坦克協同演練。
  湯恩伯所指出的區域,正是坦克1營第3連(欠第3排)的守備地區,接到命令後,第3連連長帶著第13輛美制M 5A 1輕型坦克至該地區海岸參加演習,第1排的排長是楊展中尉,同時也是66號坦克的車長,該坦克的駕駛員是班長唐再坤上士,炮手是熊震球上士,副駕駛員則是曾紹林上等兵。

 

演習至黃昏時,排長楊展的66號坦克卻因履帶陷入沙溝而拋錨於嚨口附近,一時搶修無效,天色又已逐漸暗下,連長便命令第一排留在原地,由64號、65坦克保護66號拋錨坦克的夜間安全,並於夜間繼續搶救。

 

1024夜間1140分,解放軍的3個加強團船隊,正向金門西北方向的東一點紅至古寧頭之間行來,至12點多,第一線的青年軍201師士兵發現海面有解放軍的先鋒突擊隊正在泅渡上岸,準備刺殺摸哨,掩護後續大部隊搶灘,立即鳴槍數響示警,這一槍開啟了金門戰役的序幕!

 

166號楊展的坦克接到了連部同意開火的命令,由於此時解放軍已接近至坦克前方,楊展遂即命令炮手熊震球上士開炮射擊,企圖以炮火用作觀測照明,查看黑夜中前方的情況。結果熊震球上士摸黑發射的第一炮,竟打中了解放軍民用帆船的桅桿,炮彈的高熱引燃了塗有油脂的船帆,並因海風助長火勢而燒到其它帆船,而一發不可收拾,楊展在看清這一情況後,隨後要求全排3輛坦克立刻開火,僅在一小時內,面對以3輛坦克形成的扇形壓制火力網,解放軍登陸部隊傷亡不斷增加,只得利用灘頭地形隱蔽,國軍奠定了勝利的基石。
    這輛拋錨的坦克被稱為「金門之熊」,目前陳列在古寧頭戰史館門口,接受各方遊客的瞻仰。

 

古寧頭一役中,國軍犧牲的最高軍階為李光前上校,1949年10月25日共軍244團一度佔領雙乳山,天亮時遭國軍裝甲部隊反擊退敗。在湖尾登陸之共軍253團佔領觀音山和湖尾高地,到25日中午被迫撤退,共軍251團衝出包圍前進到古寧頭,固守林厝,被國軍14師和118師強力反攻,負責反攻古寧頭的之國軍14師的上校團長李光前陣亡。

 

李光前,字帆夫,湖南平江縣人,民國6年生,畢業於陸軍官校十六期步科,先後出任金防部司令官的蔣仲苓、許歷農、宋心濂三位上將,均是「李將軍」軍校同期同學,李光前畢業後投效陸軍第十八軍第十一師,由排、連、營、副團長晉升至團長,於對日抗戰、戡亂戰役屢建奇功,獲頒雲麾勳章、及忠貞、勝利等獎章。民國389月升任第十四師四十二團團長, 民國381025日 凌晨2時許,對岸共軍由古寧頭一帶海岸登陸,李團長接奉師部作戰命令,率軍由西浦頭山(一三二高地,今之五二高地)向林厝反擊前進,身先士卒奮勇殺敵,不幸中彈為國犧牲,得年僅32歲。殉國時的階級為中校代團長,戰後追晉為上校,地方百姓自行追諡為將軍,李將軍之忠骸葬在西浦頭一三二高地,民國四十一年遷葬太武山國軍公墓。。

   
戰後,金門縣軍民有感於他保家衛國的犧牲精神,將金門縣行政中心金城鎮市區新築的道路命名為「光前路」、金沙鎮一處行政村改名為「光前村」,尤其是西浦頭村民更在其殉難處興建「李光前將軍廟」,供奉為「金門守護神」。

 

這次戰役也引發指揮權的爭議,古寧頭戰役前夕,國軍才更動金門地區的最高指揮官,由胡璉出任兵團司令官及福建省主席,接管金門防務,古寧頭戰役主要是由湯恩伯、李良榮及高魁元在火線出生入死,開打第三天已穩住局面之後,胡璉才抵達金門赴任。

 

如果古寧頭戰役的結果為解放軍勝利,大陸將可由此封鎖整個台灣海峽,最後攻佔台灣;從歷史發展角度來講,古寧頭戰役是奠定日後兩岸分治局面的基礎。此役也確保了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順利於稍後的12月上旬正式由中國大陸播遷至台灣。

 

古寧頭的另一景點為北山播音牆,整座牆高約三層樓,裝置48個大喇叭,是昔日對大陸心戰喊話兩大據點(另一處為馬山播音站)之一,面對廈門,放送範圍可達25公里 ,連同安市區都可聽得到,北山播音牆的盡頭就是北山斷崖,昔日激烈的戰場。

 

古寧頭金門的閩南語叫「佳里頭」,又稱「古龍頭」或「烏沙頭」,明朝李祖應祥公開基,含南山、北山、林厝,以雙鯉古地關帝廟為界,夾雙鯉湖而居,曾為金門最大聚落,人文薈萃,境內有北山清朝振威將軍李光顯的府第「振威第」及南山李氏開基祖厝「興房」,可惜經歷無情砲火,民宅、古洋樓彈痕累累,居民不忍目睹這塊傷心,逐漸外移各地。

 

南山、北山都有豐富的漁產資源,盛產石蚵,也是西北海域潮間帶鱟的保育區,鱟是比恐龍的歷史還悠久的生物,已高達四億餘年,有活化石之稱;北山海域潮間帶之石蚵林牡蠣養殖已有400多年歷史,潮間帶至亞潮帶有壯麗的千頃石蚵林,故有「蚵都」的美稱,常見生物有稚鱟、牡蠣、藤壼、燒酒螺、招潮蟹、梭子蟹、石蟳、和尚蟹、綠藻、石蓴、滸苔、黑鯛、鱔魚、彈塗魚等,是發展觀光、休閒漁業的絕佳處所,享受親自體驗石蚵擎蠔的樂趣。

 

南山村26-1號,有家三孔井「三嬸婆」好吃蚵嗲(電話08-325703),人氣甚旺,一大塊蚵嗲只賣25元,遊客莫不人手一袋,大啖當地美味,聽說北山的水較淺;旁邊南山38之3號是「振揚製麵」(電話08-2311185),堅持麵線不用烘乾,直接日曬,通常要廲二天,麵線有兩種,一是盤成八字形的成束包裝「手工長壽麵線」,一束一斤55元(金門一斤是13台兩);一是直條形的一般家庭用麵線,每斤才30元,怎麼差這麼多?原來材料是一樣的,但「手工長壽麵線」做工較吃力和繁複,需要經過甩、拍、拉等過程,麵線較Q,口感也較好,「振揚製麵」沒其他分店,可用宅配,「手工長壽麵線」40束以上免宅配費,不到40包收宅配費150元,家庭用麵線20公斤 內收150元宅配費,可以揪團採購。

 

電瓶車接著載遊客到南山村1-6號的「雙鯉溼地自然中心」,雙鯉溼地是金門最佳賞鳥地點之一,因溼地提供水鳥或候鳥所需的食物和棲息處,2000年10月15日 啟用的「雙鯉溼地自然中心」,一樓大廳介紹金門的賞鳥環境以及古寧頭人文、歷史、地景的變遷;另有金門的誕生、地質、土壤、氣候、水文、地形景觀等資訊。

 

第二大廳,配合生態造景,介紹鳥類,栩栩如生的鳥兒停駐在枝頭,搭襯著鳥叫聲的音效,有如置身在林中,忘掉任何煩憂。

 

地下樓介紹金門地區的潮間帶生態環境和鱟等特殊生物;還有土洞中的鳥、金門植物之美簡介;另有以聲音和圖片介紹栗喉蜂虎的一生。臨窗一半在水中,可清楚觀察水中生物的活動,令人流連忘返。

 

電瓶車的最後一個景點是令人耳目一新的「金門和平紀念園區」,就在古寧頭圓環旁,是原來的林厝砲陣地,是金西師某砲兵營駐地,裝備是155榴彈砲,因此又名W-020據點。

 

「金門和平紀念園區」是為紀念古寧頭戰役六十週年的2009年斥資2000萬新台幣所建,園內最夯的行程就是「敲和平鐘」,這座重3.5公噸、高188公分的和平鐘,是金門縣政府在中華民國百年(2011)八二三紀念日,委由最近推出農禪水月道場的名建築師姚仁喜所設計,鐘上刻了一百多種不同語言的「和平」文字,和平鐘旁的石碑上,鐫刻一首詩人鄭愁予為「和平鐘」所做的「當撞響和平之鐘到八百二十三聲」新詩。

 

還好和平紀念園區夠空曠,每位遊客都一一站上去撞鐘,鐘聲不僅吵到對岸大陸同胞,也會吵到當地居民,籌建之初就有村民反應:「為何不設在太武山上?」但是建在太武山上就沒什麼特色了,主要是要世人記取古寧頭大戰慘烈戰爭的恐怖,期待兩岸血濃於水的同胞不再陷入瘋狂廝殺的不理性行為。

 

揮別電瓶車,B線觀光公車的最後一站「慈湖三角堡」,三角堡位於慈堤北側烏沙頭,堡體呈三角狀,因此名為「三角堡」。據《金門縣誌》記載:「烏沙汕:在古寧頭羅星港西偏北,北古寧,東湖下,可泊舟避風。」在慈堤未築之前,此地正是海水進出口的北岸小半島末端,係大片沙汕,因內湖是整片黑泥,故名烏沙汕,也名「烏沙頭」。

 

烏沙頭處於扼守金門水路進出險要之地,早於唐代金門所設的捍寨七處,烏沙頭是其中重要的據點之一。明清之際,鄭成功部將周全斌,亦曾於此處海域大敗清荷聯軍。

 

三角堡景點內有座「吐舌頭」的風螺狀大喇叭,是2004年「碉堡藝術節」活動中,中國裝置藝術創作家『沈遠』的作品『海風迴笑語』,模擬大陸軍事廣播的巨大喇叭,表現當時反攻心戰的場景,藉以創作重現以往的敵對喊話,成為今日兩岸親朋聚首時的清談空間,借此表達把昔日的敵對狀態,通通化成海風從耳邊吹拂而過,一切的緊張氣氛都在微笑的清談之中的意涵。

 

 

 

兩岸對峙期間,金門全島構築大量軍事工事,三角堡便是其中之一,隨著時代的變遷,軍事碉堡早已失去其扮演的角色,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基於保存金門戰役史蹟,並提倡生態旅遊風氣,將此處規劃整理為賞鳥解說站,提供鳥友最佳賞鳥景點。

 

三角堡內的牆上仍保留著不少昔日部隊作息的痕跡,有面白牆上寫著十條紅字的「安全士兵守則」:「一、負責營舎安全;二、監督械彈管制;三、嚴密水電管理;四、檢查就寢人數;五、巡視衛哨勤務;六、注意可疑人物;七、接聽戰情電話;八、反應緊急事故;九、嚴禁老兵半夜叫新兵起床;十、循戰情系統回報。」可以窺見當時軍人飽受生命威脅(隨時有被對岸摸上來的「水鬼」幹掉,割下耳朵回去領賞的倒霉事),倒是第九條「嚴禁老兵半夜叫新兵起床」,看了令人忍不住發噱,對照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陸軍542旅下士洪仲丘,疑似因人緣太好遭士官長等人忌妒,故意整死他,可見「老兵整新兵」古今皆然。

 

堡內某射口寫斗大的「射擊軍紀」:「瞄不到不打、看不到不打、打不到不打」,此「三不打」聽說已成今日賞鳥攝影三守則:「瞄不到不拍、看不到不拍、拍不到不拍。」

 

三角堡臨海灘處有一列繪著迷彩的坦克戰車,砲口對準「匪區」,海灘外緣成排45度角插放的軌條砦,是昔日反登陸重要海防設施,現已成為欣賞三角堡落日夕陽的最佳景物,慈湖三角堡沙灘,處處可見黃色花朵,導覽說,那叫做「待宵花」,整片黃色花海伴著乾枯的成排木麻黃樹間,顯得朝氣和浪漫。

 

 

 

慈湖位於金門西北角,原為雙鯉湖出海口,民國58(1969)年由金防部司令官馬安瀾所倡建,翌年完工,為一圍海築堤而成之半鹹淡水湖,慈堤堤長 五百五十公尺 ,一端在湖下,另一端即為烏沙頭的三角堡,那時就讀金門高中的筆者,不知被什麼鬼迷了心竅,經常蹺課步行山間小道,最遠就曾走到嚨口,觀看附近斷崖,另有一次就步行到湖下端的慈堤,往三角堡方向行去,海風甚大,突有一名荷槍實彈士兵氣急敗壞跑來,對著我喊道:「那邊不能過去,我一直叫你都沒回應,子彈都已經上膛了!」他當著我的面,把子彈退下來,還好我及時止步,否則後果真不堪設想,所以至今對慈堤印象十分深刻。

 

回程的路上,小何述說著雙鯉湖畔有座「雙鯉古地關帝廟」,建於清乾隆13(1748)年間,約有二百餘年歷史,為古寧頭居民共同信仰中心,也是金門地區著名的歷史古刹之一,位處風水專家所稱的「出水蓮花穴」上,是絕佳的風水寶穴,因北山和南山的村落就像兩條鯉魚,魚頭都朝著關帝廟,所以地方上稱為「雙鯉迎珠」,這座廟十分靈驗,傳奇事蹟也很多,一說是八二三砲戰時,廟的四周落彈數千發,「雙鯉古地關帝廟」卻毫髮未傷,有士兵說親眼目睹紅臉關公揮舞大刀把砲彈一一掃向他處;另一傳說是,古寧頭附近常有水患,但是廟前的三個台階卻永遠都不會被海水淹沒,因為台階會隨著潮水自動升降。

 

從沒有一個小縣市像金門一樣,故事可以讓人家說不完,而且不同的人或從不同的角度呈現,都能找到不同的感動點,她還兼備懷古和壯烈兩種特色和魅力,金門在地居民也義無反顧的擔當解說導覽文史、著述文史的角色,走一趟「觀光公車」之旅,收穫真的比想像中多得多!

 

 

 

※本文承蒙民俗專家陳西村先生、山后民俗村王俊陵執行長、觀光公車導覽陳美玲小姐、「獅山砲陣地」陳婉筠小姐指導及訂正,特此致謝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新水調歌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