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搭「觀光公車」遊金門 2

分類:金門景點
2013/08/03 23:58

 

 

【省錢四行程】    文◎阿魚

搭「觀光公車」遊金門2

 

 

主題六館「萬年富貴,瓜瓞綿綿」,從泰山石敢當到風獅爺、宗廟之美聚落風情、新生兒拜床母、滿月、作四月日、度睟、成年禮的傳統習俗。

 

主題七館為展示古文物區,有吳伯達所捐贈的陶器、木雕、石雕及銅器,另有館方珍藏的復國墩及金龜山貝塚遺址所出土的遺物,佐證金門島早在9千年前即有人居住於此,另有後浦網寮古砲、明贈鎮國將軍陳樾夫婦古棺。

 

整個「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」似有想擺脫「戰地金門」既定窠臼的企圖心,硬體是規劃好了,但整體呈現的內涵和與當地藝術人文的交融性似乎尚有進步空間,可參考台灣新北市的鶯歌「陶瓷博物館」,該館已成為當地藝文展售

 

前廊「金門走向世界遺產」看板,主打聚落特色,雖與文建會要我們以「金門戰地文化」申遺的要求有所偏離,但金門最豐盛的歷史遺產是她幾乎原汁原味的聚落古厝和人文,「戰地文化」不能涵蓋其精髓,而且戰爭慘酷面貌,當今的中東地區、南北韓等地仍在上演,金門文化局微調式的這種做法頗具眼光,我們支持你。

 

C線結束,返回山外車站,可在附近的幾家美食店用餐,位於山外車站旁邊的「榕榕園牛肉麵館」(黃海路7號,電話082331993),以紅燒牛肉麵、牛肉湯餃、鮮味餃子為主,另有特製辣椒醬及酸菜,可供外賣;車站前面直走的復興路頭,有家老字號「談天樓」(復興路3號,電話082332766),也賣牛肉麵,但招牌名點是湯圓,有熱湯圓及冰湯圓,尤其是甜酒牛奶冰湯圓、紅豆(或綠豆、花豆等)牛奶冰湯圓,渾圓飽滿的芝麻湯圓,少糖Q嫩,令人口齒生津,回味無窮;隔壁的「喜相逢」(復興路5號,電話082333064),以刀削牛肉麵及燒餅知名,另有牛肉湯麵、榨醬麵和拉麵,是山外麵店中生意最好的一家,牛肉麵和喜相逢一樣都賣80元,經濟實惠,燒餅分甜鹹二種,每個都賣10元,上午9點多開始賣,賣完為止(大約1240分就會賣完)

 

用完餐,到山外車站,搭下午1325分的D線觀光公車

 

D線觀光公車的主要行程是:榕園及八二三戰史館與俞大維紀念館、小徑特約茶室、瓊林聚落、自行車故事館、陳景蘭洋樓。

 

隊伍略過榕園,直接到右側的八二三戰史館,館內以多媒體呈現八二三戰役的慘況,這次戰役,中共向金門狂炸474910發,我軍也回敬74889發,國防部統計砲戰半年來,中共砲擊金門島群六十餘萬發,政委會統計民眾死亡107人,重傷133人,輕傷191人,房屋被毀7298間,其中全毀3994間,半毀3304間。

 

到戰史館,可進入「震撼劇場」體驗砲彈齊飛的立體效果,不過老實說,震撼性有些不足而且頗為單調,前一陣子參觀台北孔廟,觀賞館方放映的「台北孔廟」和「孔子」二部4D影片,感受強烈的震撼,船隻行駛中會有霧氣和冷風,戰爭時整個座椅大傾斜,腳下觸電似的遭繩擊,變化性和戲劇性大得多。

 

戰史館外面陳列當年服役的M24戰車、155公釐榴彈砲和F86F軍刀戰鬥機,戰史館左右兩牆面刻有587位殉職官兵姓名,可見當時戰況的慘烈。

 

俞大維先生紀念館在八二三戰史館斜對面,館內主要展示俞大維生前獎狀獎章,以及記述其生平的功績和建設,他擔任國防部長達10年之久,在他任內積極推動國軍成為現代化的部隊,每次採購軍火,數量總比原先的多出,因為他不收例行的回扣,把那些佣金直接來添購進來,1930年,他奉命到瑞典採購十二門山砲,廠商要給他佣金,他說可折合幾門山砲,廠商說三門,他即要求廠商趕工,把十五門山砲一起帶回國,震驚軍火廠商。俞大維的座右銘是:「我自己不能去的地方,我不會派部下去!」俞大維平均每兩周必去大、小金門及大、二擔島一次,更以六十高齡,以國防部長之尊,乘坐在T33噴射教練機的後座,親自到大陸偵察浙江路橋機場情勢,幾年內總共飛入大陸實地偵察19次,堪稱智勇兼備,他好學不倦,隨身腋下必夾著一本書,也因為有一本書,替他在八二三砲戰受襲時擋住碎片而保住一命。

 

紀念館有 俞大維 先生起居房,擺設十分樸素,可想見這一代儒將的風範。

 

第二站「特約茶室展示館」,就是原本小徑的「八三么」,「八三么」是俗稱,原來稱作「軍中樂園」,金門人稱之為「軍樂園」,國軍駐守金門,當初營房不足,也是想營造軍民一家的氣氛,所以會借住民房或寺廟、祠堂,久而久之,阿兵哥難免有非非之想,家鄉附近就曾發生過阿兵哥引爆手榴彈,與相戀或單戀女生和其家偕亡的慘劇,疏導勝於壓制,澎湖最早成立「軍中樂園」,成效不錯,民國40(1951)年,金門的朱子祠附近,成立第一家「軍中樂園」,之後在山外、沙美、小徑、成功、庵前、烈嶼的東林、青岐、后宅及大膽都有設立,連同為配合慈湖築堤工程而成立的「安岐機動茶室」,總計有11間之多,有一段時間,當地老的單身島民也偷偷前往尋歡呢。民國47(1958)年之後的「軍中樂園」就改稱為「特約茶室」,只是在「特約茶室」消費並不便宜,以民國59( 1970)年為例:「特約茶室」的庵前軍官(校級以上)票價每次100元,金城山外軍官每次80元,一般士兵每次50元,再比較該年的相對物價,公務人員每月薪水985元,少校軍官1500元,少尉軍官1040元,士官長680元,下士400元,小阿兵哥每月玩八次,薪水全沒了,小徑特約茶室展示館內有付對聯頗為經典「大丈夫效命沙場磨長槍,小女子獻身家國敞篷門。」橫批:「捨身報國」,觀者莫不莞爾。

 

目前小徑的「特約茶室展示館」附設「金門花園」賣店(電話082-330230),是由小徑「1028民宿主人」洪篤欽所經營,他因喜好音樂和閱讀,所以把「金門花園」做得很有FU,經常舉辦些音樂演出和藝文活動。

 

第三站到「瓊林聚落」,15點12分離開「特約茶室」,15點18分就到「瓊林」,車程不到6分鐘,「瓊林」的閩南語發音為「仳拿」,即是她原來的里名「平林」,據說是明熹宗垂詢金門平林籍進士蔡獻臣籍貫後,認為「平林」不夠文雅,所以御賜里名為「瓊林」,印象中的特色是當地居民幾乎都姓蔡,歷史上出了很多有名的文人。

 

兩岸關係緊張期間,「瓊林」位處金門中央最狹窄的部位,敵軍常有由此攔腰切斷東西兩側的非非之想,故為金門重要的戰略點,為加強民防,村中各家各戶皆有坑道相連,以村里辦公室為防禦中心,連結村中各防空洞、碉堡、機槍堡及民宅。故有戰鬥村之稱,地下坑道全長1355公尺 ,向南北挖掘,有12個出入口,於民國65(1976)年規劃興建,民國67年(1978)年完工,隨著兩岸關係大逆轉,中共 宣佈自民國68(1979)年結束單打雙不打砲擊金門,現在的戰備坑道演變成觀光景點,也提醒世人,和平局面之可貴。

 

「瓊林戰鬥坑道」入口即在「瓊林里辦公處」,坑道內展示民防自衛隊的編制和任務編組,醒目的紅底白字標語牆寫著:「金門的精神:生活不怕苦,工作不怕難,戰鬥不怕死;金門的決心:獨立作戰,自立更生(村內的牆面是寫「自力更生」,差不多啦!)坑道出口立有一尊風獅爺,繫紅披肩,拿著令旗,屬於武「風獅爺」,高189公分 ,是當地的土地公,聽說有求必應。

 

 

瓊林為金門七大傳統聚落之一,有七座八祠、四風獅、(瓊林四尊風獅爺,北路面一尊坐立於環島北路旁、西面一尊面對大排水溝,依其立向應為鎮宅之用;蔡氏宗祠后方及民宅牆面各一尊,依其位置應做為石敢當之用)二節坊等景點,早期民間俗諺,「金門城宮、平林祖厝」,意謂金門城的寺廟最多,瓊林宗祠最多,有七座八祠之稱。

七座八祠分別為竹溪派下的「六世竹溪公宗祠」、「十世柏崖公宗祠」、樂圃派的「六世樂圃公宗祠暨十世廷輔公宗祠」、「六世前庭房宗祠」、「十一世榮生公宗祠」、「十六世藩伯宗祠」(蔡守愚專祠),其中六世樂圃公與十世廷輔公合祀同一宗祠,因此稱之為「七座八祠」),另有一間「怡穀堂」,是金門最早的國民學校。

四風獅爺分別為「北風獅爺」鎮風,「南風獅爺」鎮水,蔡氏家廟後的風獅爺鎮巷,21號民宅的風獅爺鎮路沖、沖煞和鎮邪,坑道出口的武風獅爺即為「北風獅爺」;蔡氏家廟後壁的風獅爺是嵌在牆上,青草石所雕刻,高約76公分,嘴巴大大的很可愛,伯朗咖啡曾來取景拍攝廣告,為鎮巷辟邪的厭勝物,嘴中常含著遊客祭拜的糖果。

第四站「自行車故事館」(聯絡電話082-313250),是2011421正式啟用,這座斥資新台幣二千萬的節能減碳綠色基地,位於金門國家公園中山林入口處的「自行車故事館」,是全國第一座專門介紹自行車歷史、兼具遊憩、教學功能的展示館,提供一整套自行車上路前的行前教育資訊。

館內展示自行車的演進史:1790年,法國西夫拉克伯爵發明的木馬式自行車,沒有鏈條和方向控制,只能用腳蹬著地面前進;1817年,德國的卡魯.芳德拉斯男爵設計出可以轉彎的自行車,仍是木做的;1840年,英格蘭鐵匠麥克米倫在後輪加上曲柄,再用連桿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踏板連接起來,前輪大、後輪小,可腳不落地的自行車;1961年,法國米歇父子發明一部前輪腳踏板可以轉動,且直徑 二公尺 ,踩一輪可跑6公尺的賽車型自行車,但因無煞車裝置,容易翻車,十分危險;最後是真正的「骨董級鐵馬」,讓人不禁追憶起二、三十年前單馬出遊的趣事吧。

耗資七千萬,全長7.2公里的中山林自行車道,採車轍道概念設計,分一般騎乘車道和原野挑戰車道,可串聯全島168公里的自行車道,坡度平緩、景觀優美、汽機車不多,適合規劃三天兩夜的低碳自行車之旅。

第五站,也是D線觀光公車的最後一站,參觀位於成功的「陳景蘭洋樓」,左側為金門日報社,成功俗名「陳坑」,陳姓居多,「陳景蘭洋樓」以前叫「陳坑大洋樓」,為清末民初赴印尼、新加坡經商有成的企業鉅子陳景蘭(1881-1943),在民國10(1921)年所興建完成,位於金門島中部,料羅灣沿岸的中央,有金門第一洋樓美名。前方下坡處有座佔地25公頃的「金湯公園」,園內有尊舉著火炬的白色女神雕像,陳景蘭洋樓共有二樓,正面為七開間,一樓正面與二樓均有迴廊,中庭有一天井,自然採光,日據時代被強徵「陳景蘭洋樓」作為指揮所,38(1949)以後,國軍曾進駐防砲部隊、第五十三野戰醫院,也曾為金門中學校舍。民國47(1958)「八二三」砲戰之後,「陳景蘭洋樓」在當時軍方管理下成為「金門官兵休假中心」,2008年整修後開放遊客免費參觀。

第一天行程結束回山外車站,約下午5點20分,仍忍不住再走訪「長春書店」,多了兩位「朝聖」客人,一為文壇老將林怡種,他現為金門縣衛生局行政室主任,也成立金門根本文采工作室,特央他幫我拍與長慶兄的合照,怡種特從車上取出一本「憶往情深──砲火下的童年往事」最新著作相贈;另一位則是籃球體壇老將洪志合,金湖盃1到37屆的球員、裁判。

第二天,跑最熟悉的A、B二條線,因為天氣轉晴,早上的A線觀光公車第一部就坐滿,落在第二車的我,是以極力爭取另配一位導覽,免得又坐上「無聲」觀光公車,金城車站人員和第一車的董姓導覽只好緊急連絡,敲定「小何」來帶我們這「第二車」,但折衷辦法就是我們先去第一站「莒光樓」,「小何」趕到那邊和我們會合,大家都千恩萬謝一番。

莒光樓是小時候常去的地方,印象中的夏天極熱(那時還沒冷氣這種東西吧!)又極靜,靜得沒辦法定下心來唸書(好奇怪的理由),現在可不靜了,觀光客一波接著一波的到訪,連三樓胡璉將軍的青天白日勳章都會有人趁亂盜取。

導覽的解說員是金門文史工作者陳西村,他說今天是來臨時代班的,著有「綠色隧道~金門的行道樹」等十六本書的他,對金門古今人文發展的演繹口條頗為精準和動人。

陳西村指出,金門,是個很有特殊性的島嶼,早在晉朝時期,因中原戰亂多故,有蘇、陳、吳、蔡、呂、顏等六姓義民遷居浯洲,是金門有居民之始,唐置萬安監,以陳淵為浯洲牧馬監(也稱為牧馬侯),所以金門當地人尊陳淵為「恩主公」;宋朝開始對島民課稅,並歸屬泉州府同安縣管轄,同安縣共有同安、金門、廈門、集美等區,至1915年(民國四年),金門才開始自行設縣,金門永遠扮演著兩岸分合的重要籌碼,1646年鄭成功據守金門,1949年,大陸變色,國軍退守台澎金馬,1950年古寧頭戰役、1958年八二三砲戰,保障台海的安全;到1992年兩岸開放觀光、小三通逐步發展至大三通,金門成為兩岸交流的最佳踏板。

金門,以珍視古蹟,廣受遊客的肯定,43處古蹟,160個宗祠,後浦東門吧剎(菜市場)至商會之間75公尺 長的橫直32棟店屋混合模範街紅樓前水頭頂界18支樑山后18棟棋盤式雙落古厝,其他還有許多單伸手、一落二櫸頭、一落四櫸頭、二落大厝、三落大厝、三蓋廊、番仔厝、洋樓;80幾尊縣定風獅爺;黃偉基、陳顯、陳禎、蔡靜山等有四大名穴之稱的明清古墓等,都值得細細品味。

四面環海,並擁有濕地、潮間帶、魚塭養殖場、旱田、及大量植植的紅樹林等豐富的生態,金門成為多變的鳥類棲所,是候鳥南遷北往的絕佳中繼站,高達305種鳥類(賞鳥協會的紀錄是321種),冬季的主角「鸕鶿」,展翅最大長度 86公分,最高群聚紀錄12300隻,所到之處烏雲蔽日,多棲息在慈湖湖畔及木麻黃樹上,排泄物將整爿樹木染成「白色森林」,頗為壯觀。

莒光樓一樓為簡報室,陳列著名的陶瓷、加冠功名風獅爺、招財、平安風獅爺、避邪風獅爺金門等特產,二樓為建設成果及在地風俗介紹,諸如四月十二迎城隍、六月十九佛祖生(誕辰)三樣新(芋頭、地瓜、花生盛產新上市)、八月十五中秋搏狀元餅等濃郁的閩南風俗民情,全部圖文並茂的展示出來;三樓陳列胡璉視野極廣,可遠眺左為俗稱「痲瘋島」(金門話叫「汰孤礁」)的建功嶼(小時候曾在周遭的沙灘上挖取小長方形的招潮蟹,金門常見招潮蟹有紅顏色的「弧邊招潮蟹」、土色的「北方呼喚招潮蟹」或稱「北方凹指招潮蟹」、有白色大鰲體型較小的「清白招潮蟹」)、烈嶼(小金門)、廈門、浯江溪口、海濱公園、石雕公園、縣立體育館、南門城區等盡收眼底,離開莒光樓前,在「觀光公車」停車處附近,發現有人在「遛」四匹馬,真是太帥了。

回到A線觀光公車,小何果真蒞車候教,她用「機智問答送小禮物」方式,帶動車上氣氛,其中有一題是:「莒光樓建造於民國42年(1953年),823砲戰是在民國47年(1958年),全金門島的建築都滿目瘡痍,她又是目標最明顯的標的物,怎麼毫髮未傷?」答案就是因為她的高和明顯地標,對岸的砲兵把她做為標的物瞄準欲攻擊的目標,如莒光樓左邊多少公尺為縣政府,莒光樓右邊多少公尺為某某軍營,所以才不去轟炸她,「真的嗎?」只有問大陸的「共匪」才知道囉!

A線第二站是「水頭聚落」,依表列的9點35分到達,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逗留,當然是不夠的,所以稍一不慎,就會「落單」。

水頭(其實正確的說法是「前水頭」)是金門自由行二處必到景點──「得月樓」與「金水國小」,金門早期流傳一句俗諺:「有水頭富,沒水頭厝」意思是說,也許你有比得過水頭人的富有,但你卻比不過水頭人的古厝,但怎麼山后民俗村也流傳「有山后富,沒山后厝」。事後請教民俗專家陳西村,他說:「民間俗諺『有水頭富,沒水頭厝』指的是洋樓建築,『有山后富,沒山后厝』指的是傳統閩南建築,還有一句:『有山仔兜厝,沒山仔兜富』,指的是山仔兜(珠山)是金門最富有的。」

水頭聚落在金門「一姓一村」的定義下是「黃姓的村落」,當地居民多半姓黃,下車走沒多遠,就看到一棟牆面漆成黑色的房子,導覽介紹「紅宮烏祖厝,宮前祖厝後」的典故,一般宮廟的牆面以紅色系為主,但祖厝的牆面就要漆成黑色系,在宮前或祖厝後禁忌多,「宮前祖厝後」是不能蓋房子的,因為宮有神,在幫我們擋煞,祖厝在后才能庇佑子孫。(宮廟前留廣場是要祭祀用.祖厝要蓋在全村最高點.不能有民宅高過他.以示尊敬)

古厝屋脊有燕尾式的「翹脊」和馬背式的「圓脊」;宮廟多為燕尾,脊上有「龍隱」,龍頭朝內者為宮廟,朝外者為家廟;官(當過官的,有錢人也可以)屋為燕尾,老百姓為馬背式。

前水頭除了古厝聚落之外,最具指標性的景點就是前水頭47(082-313282)水國小,這座興建於民國21(1932)年的學校,是由當地「落番」有成的華僑集資所建造,是當年最大規模的中西合璧回字形建築物,揉合印尼與西方的雙重色彩,與碧山的睿友學校、山后的海珠堂為三大民間興學典範;金水國小成為遠近遊客懷舊的古蹟,門口上方的山頭雕著天使、飛鷹、盾牌圖騰,還篏了個A字,勉勵學子追求每科成績都是A等,兩個可愛的純潔小天使,也意味著多子多孫,現在雖然已無學生,左右各三間教室,左廂保留教室上課桌椅原貌,上掀式的課桌別出心裁,黑板已剝落殆盡;

日據時代金水國小被充做野戰醫院;胡璉將軍時期,在此成立「怒潮士官學校」,1958年,軍人退出民舎,改為金水國小,後來因學生人數逐年下降,零落的學生轉到附近的古城國小上課,1999年,金門國家公園斥資整修,作為銘傳大學金門教區之一,紅磚砌成的圓柱,頗具特色,上為方,下為圓形,負責解說的陳姓導覽員說一是怕小朋友撞到會受傷,二是隱喻為內圓外方;右側教室闢為「落番」展示間,早期島民生活困苦,只好遠赴南洋馬來西亞、印尼、汶萊等地發展,但過程極為艱辛和危險,船難、傳染病、過勞等折磨,在南洋做的多半是苦力、養豬仔等工作,所以流傳一段諺語:「十去六亡,三在一回頭。」十個人(比喻的數字)出去,死了六個,三個可以順應當地生活,有一個可以衣錦榮歸鄉里。在新加坡有兩種同鄉會館,做苦力的住「浯江會館」,經商的住「金門會館」。

展示間有一個模擬藥房──「存德藥房」(該藥房目前還座落在金城莒光路的街道上,存德中藥房從1832年開始經營,因為老闆的曾祖父學醫術,進而開這一家中藥房,到現在已是第五代),在南洋兼做「僑匯」工作,有如現在的信用合作社。(地下郵信局.肩負著匯兌與代寫書信代讀書信並幫忙回信)

民間流傳一個笑話:身在南洋的「阿明」要寄錢給金門的「阿秀」,「阿明」託返鄉的「陳三」帶五十大洋回來,但「阿秀」看了「阿明」的「信」說:「不對哦,阿明是託你帶一百大洋回來的啊!」「陳三」百思不解,不識字的「阿明」只在信紙上畫了四條狗、八隻鱉,「阿秀」竟然就知道是一百大洋,原來四九(狗的諧音)三十六;八八(鱉的諧音)六十四,兩者相加正好一百,雖然有點KUSO,但很具趣味性。

牆上幾首書法題詩:戊辰年(民國17年,西元1928)刊於「珠山顯影」(從民國十七年到三十八年,珠山發行的顯影月刊,這份雜誌持續出刊了二十一卷,每卷是十二期,內容報導了僑居地、內地大陸和金門本地的大小事,包括結婚的訊息等)的「洋客苦」:「別鄉離井最愁腸,野店荒村當賤庸,鏡破梅妝辛苦甚,隴頭雲海只為窮。」

旁邊緊接著一首刊載於己巳年(民國18年,西元1929)「珠山顯影」的「閨怨」:「寂寞深閨又一年,春花秋月不成眠,庭園荒蕪飄零盡,春夢迢迢到客邊。」道出當時「落番夫婦兩地相思的心境。

前水頭另一個必到景點,就是號稱早期金門101大樓的「得月樓」,是印尼華僑黃輝煌於1931年所建,有「近水」、「樓台」對聯,取其「近水樓台先得月」之意,由南安匠師陳南安建造,樓高11.26公尺,地下一層,地上四層,又稱為槍樓,四面外壁都有圓形槍孔與鑄鐵槍架,二樓砌有窺探天窗,敵人攻進一樓時可向下撒石灰或射擊,是一棟防禦性十足的建築,地下的逃生坑道還可以通往鄰棟洋樓,可以想見以前「無政府狀態」下的老百姓,自力自救求生存的無奈,得月樓是在主建築物的右側,中間為假屋,很淺,不能住人,是欺敵之用,左廂二樓才住著主人,長桌展示十幾道南洋風味美食模型,展現主人生活之富裕,假屋和主屋的牆面上方都有浮雕時鐘,假屋是1255分,主屋1240分,都有提醒後人勤勉忘時的意味,花磚所堆砌的「雙壽」、「雙喜」、「福祿」、「禎祥」、「萬」字寓含祈求吉祥的心願,主屋牆外嵌有半個花瓶的容器,原來是在外面汲水之後一桶一桶倒入容器,容器有洞,直接流入屋內的大水池(這棟是42號風獅爺物館的廚房),真是創意無限;得月樓原本荒置,經與黃輝煌後人研商後,營建署編列預算於2007年修復完成,才有目前如此乾淨舒爽的環境。

緊臨「得月樓」左側另一幢洋樓為「風獅爺文物坊」,是黃永遷、黃永鑿兄弟於民國二十三、四 (1934)年間所建,堂號為黃氏共用的「紫雲衍派」,「風獅爺文物坊」。

離開「水頭聚落」後,果然發現有位香港客「落單」,原來這位香港客我還跟他有過交集,他在古井邊問我,假屋和主屋的鐘面不同之處在哪裡?我指給他看,卻完全沒想到他也是觀光公車的「團友」,沒提醒他別落單,聽說後來他包計程車來繼續後面的行程,無獨有偶,後來我搭古寧頭電瓶車第一站也「落單」,急得趕緊打手機求援總兵署導覽李錫奎,他幫我找到小何的電話,但幸好電瓶車回頭來接人,否則我真的要在原地跳腳了。

A線第三站「文台寶塔」,座落於金門城(當地人稱「舊金城」,是金門早期的行政中心)南盤山,為內政部評定公告的二級古蹟,建於明太祖洪武年間,江夏侯周德興在建造金門城時,作為航海地標,有六百多年歷史,與「文台寶塔」同時期興建的還有前水頭附近的「茅山塔」和太武山上的「倒影塔」,合稱金門三塔,但可惜茅山、倒影先後因地震或軍事原因而毀損,後來雖有重建,但已減弱其古蹟風貌,唯獨「文台寶塔」始終屹立不搖。

流傳於民間的卻有一段活龍活現的風水大鬥法軼事: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得知金門有個「五馬拖車」的帝王穴,就派他的童年至交江夏侯周德興前來察看並予以鏟除,周德興發現「五馬拖車穴」就在金門城,有如五匹馬拖曳著一輛車,奔馳前進,瑞氣逼人,於是決定興建「文台寶塔」斜塔以栓住飛馬,誰知建塔之後,反而成為「磨仔心」,奔馳更為激烈,只好在前水頭另建「茅山塔」,也沒效,在西門另築「五條石」以夾束馬足,依然無效,最後決定施一狠招:在東門城外挖一個深坑,五馬奔馳至此,必會足折身殘,但奇怪的是,白天明明挖好一個大坑,晚上不知是何方神聖,竟把深坑又填滿了,日復一日,無法完成,周德興苦惱不已,某日在半夢半醒之間聽到兩個小鬼在相互議論:「欲破運勢最懼銅針烏狗血,何畏千軍萬馬摧。」周德興大悟,命人取來上述汙穢之物撒之,終於築成,從此斷了帝王穴風水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新水調歌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