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5C920BF-4D55-4715-8C84-77A9416EF436.jpg

 

0D2B67C0-5183-4D6F-A589-82111DE632CF.jpg

 

https://www.kmdn.gov.tw/1117/1271/1274/336441/

金門日報副刊

【誰與我相遇】

建築師的視野~陳永興建築師

    2005年我開始古厝民宿的緣起,與許多訪客有結友之緣,與陳永興建築師的緣份算認識的很早,我記得有一天夜裡,我與旅客在水調歌頭的後落客廳,喝茶聊天,當夜霧很濃,院子有點朦朧的水氣,我仿佛看到古厝院子有人進來,前往前落客廳,過一會兒,聊完天的空檔,我去前廳看望,沒有看到人,桌上的留言本是打開的,有新的留言,畫了一幅隔壁銃樓的速寫,我很訝異這是哪位旅客?今晚沒住我家,畫的也不是水調。

    隔天清晨,打開古厝的木門,讓微風進屋,旅客們在後廳吃早餐,我照例在古厝前面的巷道散步,清晨的光與微風,非常舒適,我看到有位旅客熟悉的身影閑步晃過,跟我點了一下頭,我鼓起勇氣問他,請問昨夜您有來留言嗎?他笑笑說:有啊,我看到你們在聊天,不便打擾,於是畫了一下就默默離開了,我這一次因為訂不到你的民宿,前一次有住過,所以還是想要進去看看古厝。

    今日午后我想起了這件事,翻找了早期的留言本,2009年5月27日,找到了這幅速寫,還有旁頁的驚喜,我在旁頁備註了小詩:夜半,我推開妳合掩的門,畫一幅我來自的地方,不發一語,闔上本子,我輕掩上門,回到我來自的地方,留下訝異的妳,今夜,沒有星光,殘留雨後的溼氣,及,地上我的足跡。

    看到了自己2009年5月28日的小詩,當夜的情景又讓我莞爾一笑,當時才剛做民宿不久,對於許多的事情都還在摸索當中,記錄著所有細節,當作進步的空間,可惜,沒有一直記錄到現在,有許多的故事與心情,就這樣失落了。

    今早陳建築師在古厝的庭院用早餐,他喜歡庭院早晨的光,我為他泡了壺紅茶,我們談起了歲月的更迭,想到了最初的這件趣事,開始了我們談話的開端,他說,這些年自己常常來金門,在金門也有累積一些作品,我們因而慢慢聊起了建築,我說我喜歡「建築家安藤忠雄」這本書,常常會拿出來看,有點像是勉勵自己的案頭書,像是他說的這句話,「一個人真正的幸福,並不是待在光明之中,從遠處凝望光明,朝它奮力奔去,就在那拚命忘我的時間裡,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實」。也喜歡隈研吾的負建築,他提出了我很喜歡的觀點,建築師說有一本「三低主義」,他寫的序,網路上也許有,我開始在網路上搜尋,找到了這篇介紹文,慢慢了解陳建築師對建築的想法。

    陳建築師的建築生涯啟蒙階段是在日本象設計集團的宜蘭時期展開(自1987年起),他很榮幸參與其中,跟一批跨海南遷,到後山鄉野的蘭陽平原工作的建築師們一起合作。當時即可感受到快速發展的日本建築「三高時期」已呈現消退狀態。

    隈研吾建築師二十年前開始主張「三低」,而象設計集團則早已開始實踐「三低」的設計原則。所謂的三低就是把視野放低,展開草根性的建築與城鄉探索。我笑著說,「那我的古厝不就是符合三低原則了嗎?」他說,對喔,金門的古厝在聚落裡,跟歷史文化與常民生活合一,是很棒的建築。在二十五年前這些觀念算很新潮,當時的台灣仍處於大建設氛圍時代,但是讀過這本《三低主義》之後,就可以了解,象設計集團可以說是「三低主義」的先行者。

    建築師說到:在象集團時代另一位啟蒙師富田玲子女士的著作《小建築》,寫到:「『小建築』的意涵,並非指規模或尺寸小的建築,而是與人的天生五感能夠互動、感知、延伸的建築。或者說是與我們身心相容的建築,而不是令人覺得渺小、感到孤立不安的建築。」我愈聽愈開心,這說的不就是金門的古厝嗎。

    於是我打開網路書店,馬上購入「三低主義」這本書,我想要更進一步了解這本書所說的內容,好好發揮到古厝裡面。接著我們繼續談到建築師可以影響的多面性,我說:好的建築師,往往可以留下時代的代表性巨作,留供後人景仰,例如水頭聚落的古厝與洋樓群,也許經過歲月的洗禮,有人覺得蒼涼悲歡,世事難料,曾經的繁華,在雕龍畫棟裡讓後人觸景傷懷,但也正因為有這些建築,流傳後世,我們才能修復,活化利用,讓歷史繼續展開。

    建築師馬上提起一位偉大的建築師,要我搜尋萊特建築師,我找到了一本書:「瀑布上的房子~追尋建築大師萊特腳印」,馬上購入書單,美國建築師萊特,是二十世紀著名的建築師,作品遍及美國、日本各地,尤其他設計的東京帝國大飯店,經過關東大地震,仍然屹立不搖,有機建築和草原風格,應該是經典的萊特標籤。作者成寒女士是萊特迷,除了造訪他的作品,還寫了這本傳記介紹她景仰的建築師。

    我深深著迷於這樣的情感,因為建築而追尋,而記錄,我也深深期許如果疫情緩和,希望我也有機會去尋訪他的作品。建築師說,還有一位很棒的美國建築師,路易斯・康,出生於愛沙泥亞猷太人,因旅行埃及、希臘、義大利的建築影響,從而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,特別喜歡光線、幾何型狀、文化歷史、龐大的結合體。最著名的建築是:Salk Institute沙克生物研究中心(號稱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)、孟加拉國達卡的國民議會廳(也是世界最大的立法機構辦公大廈之一)。並建議我看一部紀錄片:「My Architect」,是由他兒子所拍攝,成年的兒子透過父親的作品,開始認識父親,從而漸漸理解父親,而改變了原來的聚少離多的誤解。

    我跟建築師分享,我也很喜歡日本的佛寺,曾記得有位旅客,跟我分享過京都永觀堂的回頭阿彌陀佛,我還記得他熱切的模樣,知道我有在讀佛經,告訴我,一輩子一定要去造訪一次,我去過京都,但我沒有去過永觀堂,在我心中默默念想,有機會也要去一趟,印證他說的感動,他說,靜靜地坐在那裡,妳的心會很清明,妳一定會有許多的感受的,我明白,相應相生的道理,以及靜觀的能量。

    因為我提到佛寺,陳建築師繼續分享著:日本有一位作家,得過諾貝爾文學獎,大江健三郎,因為照顧其發展遲緩的兒子,剛開始讓小孩在家裡自學,有一天他覺得這樣是否會阻礙小孩的發展,後來試著送小孩回到學校,發現小孩與同儕之間,可以有他們專屬的模式,互動溝通,也許不一定是語言,透過陪孩子成長的經驗,他也寫了一本書,我在網路上搜尋到這本書:「為什麼孩子要上學」,看了一下序言,很喜歡,購入書單,一邊聽著建築師分享這位作者,如何自己用心帶領孩子,如何透過理解與誘導來形塑孩子正確的人生想法、讀書態度,讓這會影響一輩子的重要的事,如何在童年時期學習到。

    陽光漸漸挪移,桌上的早餐已經沉浸在光裡,一壺琥珀色的紅茶,慢慢融入在喜悅的言語,秋分過後的早晨,我喜獲幾本不曾涉獵的好書,建築師笑笑說,妳今天的功課很多喔,是啊,我醉心於這樣的晨光,這樣寶貴的對談,每一次對話都會增添人生光彩,沒有預期,隨著互動而拓展的學習,不用在課室,因為陳建築師的多聞涉獵,讓我得到不一樣的探討,我很欣喜。

    我於是笑笑說,最近因為疫情,我多了很多時間,買了一些喜歡的作者的書,像是張愛玲的作品、契訶夫短篇小說、聶魯達十四行詩等等,還沒有看完,建築師馬上說,喔那我再給妳一個功課,妳可以看一部電影:「郵差」,我趕忙一找,網路上真的還有,可惜只是短片介紹,得過奧斯卡金像獎,是描述聶魯達與島上郵差之間的故事,開頭的一句話:「郵差與詩人的相遇,每一次對話都是人生滋味」。我喜歡這句話。

    這一天非常的美麗,因為這樣的晨間對話,讓我覺得豐盈,我喜歡在早晨和不同的旅客聊天,每次激發出的火花,往往超過預期,完全是一本沒有預演的喜劇,透過這樣的分享,讓我得到多面性的知識與涵養,是一種傳奇之旅,這些年,我在古厝中生活,我發現我也慢慢地改變了,學會了如何在眾多的資訊裡,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部分,深入地去瞭解和研讀,春花秋月,每一季都是我心裡的美麗晨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新水調歌頭 的頭像
    新水調歌頭

    新水調歌頭(水頭35號民宿)

    新水調歌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